白发教授万字解析,张天佑确为李白水平!

  白发教授万字解析,张天佑确为李白水平!

  张天佑,一个立志要推动诗歌改革的人,一个号称古来诗风与精神之集大成者,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被指责批判。老朽退休无事,2020年年末在网上看到此人作品后,当时便大为吃惊,后来搜罗了此人诗集,在深研了他的理论著作《北海诗话》和上百首诗作后,我忍不住痛心地说,熟不知,我们正在集体埋没下一个李白,正在错失一个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关于新闻报道内容,不再赘述,今天只分析此人水平几何。李白再世,本来就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张天佑在自己的文章中早已明确。然而,仍有众多无知且好事之徒,真的拿李白的作品来跟张天佑的诗歌一一对比,最后用自己低下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捉襟见肘的理解能力,得出此人“平仄不通”、“堆砌辞藻”、“语言空洞”、 “淡而无味”、“不会写诗”的结论来,进而告诉大家,他与李白天差地别。

  而我只能慨叹,曲高和寡者从来如此。老朽看了众多网上评论,只有少部分诗人(如吾心狂野和校园诗人纪天然)明确表示此子作品不凡。以那些跛脚诗人肤浅的理解能力和浅薄的见识,即便太白真的在今天复活,恐怕也难逃被埋没的结局。有些貌似略懂诗歌的,还在一边苦口婆心的劝解:“不同诗歌风格不同,无法在一起对比,所以很难确定。”今天,老朽冒着开罪大众的风险,要拿张天佑的诗来和李白之作对比,告诉世人,你们错了,真的看错了。

  在对比前,必须要弄清楚诗歌好坏优劣的标准,否则标准不清,尺子不通,又如何能比?

  诗歌优劣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呢?——打动人心!诗歌的好坏,无关乎体裁,无关乎风格、更无关乎格律韵脚,只在于是否能打动读者的心。至于你用潇洒超逸的出世情怀、用缱绻缠绵的爱恋之思、还是用忧国忧民的衷心之叹打动读者,那只是途径而已,人们只会关心是否受到感动,不会在乎你用什么形式。

  那么,张天佑与李白相比,到底胜负几何?请看下文:

  1、七言绝句:李白优秀的七绝很多,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从流传广度和诗中表现出的优美意象、高远境界,可以算其代表作了。现在看到的张天佑的绝句比较好的应该是《晚望华山》,两首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晚望华山》—张天佑

  神峰奇气倚天外,浩柱云落沧海间。

  千鸿飞影无征鸟,唯见烟雨满华山。

  张天佑主张打破格律,这首当然没有按照格律来写,按他的说法这首算正音体,李白其诗也有出律之处,我们权且都当作古绝句来看。体裁和格律问题后面不再讨论,只看内容表达水平,这才是根本。李白之诗,前两句优美自然,既充满人情味儿又富有仙气(“遥见仙人彩云里”反而没有仙气,这是说瞎话),后两句白描手法,写出孤帆远逝天际,只余送别者的敬仰之情。此联真是超逸尘外,境界高远,同时充满象征意味。张天佑之诗,应该是写傍晚时分雨中的华山景象,整首都用白描手法,略带些想象,前两句直是上天入地,境界博大,道出了西岳华山的峥嵘景象,今后描写华山之诗,恐怕很难有出其右者。“倚天”两字应出自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金庸先生的“倚天剑”或也出自此典。后两句写众多飞鸟没入华山之景,真是吞并万物,同样充满象征意味。纵观两诗,一个从人间写到超脱尘世,一个从天地之外写到融汇人间,李诗成线,一路上行,张诗成体,一路汇聚,一个是高超,一个是容纳,一个浪漫且超逸,一个博大而神秘,两诗体现了二者的人格特征与异同之处,同时体现了二人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两诗都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笔者认为不分伯仲。二人都没有用其他笔法,以白描为主。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一旦形成境界,所有技巧都无足轻重。可能有人举例太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后两句气势恢宏,虽使用想象夸张手法,但没有形成境界,止于描写。前两句稍显气力不足,所以未以此作为对比。

  2.五律:李白天生不受拘束,所作律诗少,很多选本中认为《送友人》可算其五律最佳之作,张天佑可选其《北漂》第三首: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北漂》(三)——张天佑

  一城车马鸣,千里霓虹灯。

  竟是天涯路,与君又重逢。

  客心同月满,离愁共潮生。

  不堪浊酒意,挥手驻西风。

  李白的《送友人》属于律诗中的偷春体,即首联对仗,次联不对仗,张天佑的《北漂》,属于其正音体中的变格,也是把第二联对仗挪到了首联,与偷春体类似。李诗直写送别友人,张诗为异地重逢后匆匆送别,主题类似。纵观两诗,都属于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之作,且感情自然流露,不事雕琢。最后一联异曲同工,融情于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首联相比,李诗色调较张诗明丽,张诗声像较李诗丰富,但都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李诗明丽的色调中和了分离的伤感,张诗芜杂的声像加重了相逢的愁绪,李诗充满了天地之大不何所从的漂泊感,张诗充满了身处喧闹繁华之处却无所皈依的失落感。李诗是农耕文明,张诗是工业文明,前者孤寂且茫然,后者忙迫而疲惫,然情感主题都是一个字——愁。二者鲜明的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色。水平无明显差异,若有,太白送别在白天,所构造之景要更鲜明一些。另外说一句,当一首作品能直抵人心时,像炼字炼句、想象、夸张、比喻等各种技巧皆不再重要。

  3、七律:李白七律体甚少,公认最好之作要属《登金陵凤凰台》,属于登高怀古题材,张天佑七律(音)体也不多,暂选其相似题材《登大雁塔》,非老朽故意而为,太白凤凰台此作又属于拗体诗,即不符合格律平仄。两首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大雁塔》——张天佑

  拜登古塔日初落,世事人间复几何。

  万里披尘终得道,十年面壁苦成佛。

  中原北望关山众,鸿雁纷征沧海赊。

  玉宇浮云空满目,繁华梦里起风波。

  太白此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相传为模仿崔浩《黄鹤楼》之作,是李白登六朝古都金陵(南京)的凤凰台时所作,其中“凤去台空江自流”将崔浩“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浓缩为一句,相比而言诗味儿大打折扣,显得有些局促。“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同写历史变迁,虽不算合掌,但本义有些重复。太白整首诗,意韵悠远,色调明丽,语言婉转流畅,音节和谐,自是太白本色。但问题是景色描写太美,冲淡了伤感气氛,写历史却不够沉痛,写心中忧愁却不够深刻。张天佑之诗,为登长安(今西安)大雁塔怀古所作,大雁塔为唐长安时期文化胜地,是玄奘跋跋山涉水西行取经,历时17年返回长安后在大慈恩寺中主持建造。之后玄奘在此翻译经文,创立了佛家八大派系之一的唯识宗。当时文人皆喜游览此处,高中进士者便至此处“雁塔题名”,张天佑此诗一方面对玄奘不畏艰险,苦道行役以求取真经的精神表示赞叹与景仰,一方面对自己未来的前途进行展望(可能预料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好走)。首联感叹人世沧桑变化,颈联“万里披尘终得道,十年面壁苦成佛。”一句高度概括了玄奘问道求索、艰苦卓绝的一生,玄奘创立了唯识宗,张天佑要推出正音体,开宗立派之意,异曲同工,此处张天佑与玄奘人格合二为一;“中原北望关山众,鸿雁纷征沧海赊” 写未来行路之艰阻,真是关山大海,征雁于途;因上联已有不畏万难之精神,故下联才担得起这重关险隘。李张二人,前者重在感怀历史,后者重在朝圣问道,前者站在金陵望长安,后者站在长安望北京,时代的重心随历史发生了迁移。最后一联,李白是回顾历史瞻望前途,心中愁绪挥之不去;张天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总体上李诗音韵流畅,张诗铿锵顿挫,李诗胜在自然,张诗胜在力量。但李诗怀古而不够专心,感叹历史而不够沉重,整首诗主题思想与表现方式发生冲突,故较张诗落于下乘。张天佑全诗主旨思想与意境完全统一,气脉充盈,筋节动荡,骨重神寒,没想到竟是以大家常说的太白之“气”取胜太白(网上说凤凰台此诗是以气夺人,是错误的)。张天佑此诗同时融合了太白的“纵横豪迈之气”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另外,张天佑诗中表现的问道与求索精神,在古来诗歌中非常稀有,属于上承屈原,相对于飘逸浪漫、旷达豪放、含蓄冲淡、婉约朦胧等精神风貌,是对人生真正有积极意义的。

  另放两首二人的其它七言体,暂不解读,大家自行体会两人风格的异同:

  《鹦鹉洲》——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春游》——张天佑

  又见长安四月天,春江华叶何纷纷。

  远行游子心飘荡,结伴情侣影相欢。

  碧水清流逐尘去,晚风落日带愁还。

  十年销尽红颜鬓,高城云路满飞轩!

  4、五言绝句:这个不用比,大家都会觉得是李白的《静夜思》胜,但我想强调的是,有人说李白《静夜思》千古以来无出其右者,这个就幼稚了啊。《静夜思》主要是内容简单,感情真挚,意境悠远,属于儿童启蒙诗歌,类似于孟浩然的《春晓》,所以流传度广。但诗是反应社会人生和精神思想的,在李白众多优秀诗歌里,有很多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都超过此诗。业内很多人认为太白的《玉阶怨》在艺术上是超过此诗的。另外,太白的《静夜思》在《全唐诗》、宋人选本和日本的藏本中是这样的:

  《静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相传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后人改动(可认为是读者集体无意识更改),出现了两个“明月”,便是清朝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版本,如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熟悉李白者,当知道太白喜欢用“山月”这一意象。同时,五言绝句字数太少,二十个字中连续出现两次“明月”,显得重复,会影响阅读感受,懂诗者皆会规避此情况,况乎太白。至于张天佑将来能否写出同等流传度广的启蒙诗歌,就看他的造化了。

  现放两首二人的其它作品: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伊人》——张天佑

  伊人暮远望,不念亦不语。

  空阶延伫立,西风寒未已。

  二者皆描写女子思念另一个人的情景,这类诗一般读者无法读出其中精髓,因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女主人公的任何面部表情、语言、情感状态和心理活动等,只是冷眼旁观地刻画主人公的“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不著一字,却将人物情感表现的极为深刻,乃是“圣于诗者”方可为之,。两诗有共同之处,即“精神不断”,太白诗中女子等到夜深,白露沾湿罗袜,待回屋放下水晶帘,“情感”仍然没有放弃;张天佑诗中之人(此处“伊人”男女皆可指)只凝固成一个动作,就是“望”,站在台阶上远望,没有表情动作,甚至没有时间流逝,最后似幻化成一尊雕像,此雕像若用一个词概括,则是“战斗精神”,不放弃,不退让,不灭不休。李白诗中仍有美感,张天佑之诗只有“战斗”,二人人格异同再次显现。此二首,皆属古来诗中罕见之作。

  另放两首: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寒云》——张天佑

  寒云生宇内,风雨渡千山。

  悲乎苍天泪,为我洗尘颜。

  王国维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二者之诗皆足够夸张,但又有极强的感染力,普通人说大话往往沦为叫嚣,因别人感觉不到你的情感。太白因愁长,所以发长且白,张天佑因行路艰难,内心痛苦,所以苍天下泪。二者皆以主观之心“动”客观之物,而且成功了,此类作品亦难为。

  5、乐府及杂言诗:短句的话,恰好二人都有《子夜吴歌》,风味相近,暂时放一起给大家比对:

  春歌——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春歌——张天佑

  中原连烽火,百年如日暮。

  一夜杨柳风,千里燕云路。

  终于良人泪,化作土中骨。

  夏歌——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夏歌——张天佑

  帝子降北渚,美人渡潇湘。

  山城潮涨落,野店月昏明。

  多少披发者,零落泣湘江。

  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歌——张天佑

  明月照孤鸿,长夜起秋风。

  关河梦千里,青天路几重。

  十年歌一曲,都是断肠声!

  冬歌——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冬歌——张天佑

  天涯飘苦絮,大雪满寒冬。

  穷途暮将尽,白发梦已空。

  总在残照里,故国又春风!

  李白之情在篇内,张天佑之思在篇外,张诗以象征手法描写了一段历史,在此不再展开解读。仅就文本而言,总体风貌及水平上李诗不如张诗,另外,李白的秋歌和张天佑的春歌,有没有闻到盛唐边塞诗的味道?

  说到乐府和杂言中的长言,大家估计等不及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登场了吧,这是一组重量级作品的对比,想想就让人激动。本次老朽选择太白的《将进酒》,该诗更能代表太白的作风和精神,张天佑选择他在广告事件之后发表的《太行云路歌》,在对比前,想阐明一个误区,就是后人写诗是否可以借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答案是肯定的。这在文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个“习俗”了。魏晋借用先秦两汉,唐借用南北朝,宋词化用唐诗,元曲化用宋词,明清小说中也要掺杂很多诗歌,这是司空见惯的。若是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怎么评价这首诗?一看化用或借用的程度,即有多大程度是原创,多大程度是他人的;二看这首作品里是否靠借用、化用之句作支撑,还是有其他佳句来支撑整首作品。都知道太白十分喜欢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在贴二人作品之前,先看一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

  《拟行路难》——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看到似曾相识的影子了吗?太白有很多诗作化用了鲍照的作品,但由于太白自有其它佳句作为支撑,因此未影响太白作品之评价。当然,“自古圣贤尽贫贱”、“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古来圣贤皆死尽”等,都因某种情感的相似性,而有异曲同工之妙,自不应划分该类句子为谁所有,因它是诗人甚至是文人的共同感受。至于某些词,比如下面两人使用的“君不见”,是古人写诗的习惯用语,更不是太白专属。说这么多,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更开阔的眼光来做诗歌鉴赏,不要太过于狭隘逼仄。张天佑生活在当今,他和你我一样,享受了先辈文明的滋养,当然诗中用的所有文字、词组甚至意象、情怀都是古人用过的且传下的,否则他也不可能“知道”并“使用”,这就使他在写诗时,较古人先一步落于下风。所以不必像某些无知网友一样,纠结于个别字句是否古人用过,最终,还是要看他整首作品的原创度和综合达到的艺术水准。好了,两人作品如下:

  《将进酒》——李白(众版本之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太行云路歌》——张天佑

  君不见太行山兮关外关,万仞崛起向青天。

  帝王州兮雄图列,九霄雾海下尘烟。

  人生终是有穷尽,百岁飘零月又新。

  少年不惜歌苦夜,千金一掷买良辰。

  大梦初醉我沉沦,大梦初醒我成尘。

  登高逐日追薄暮,天道茫茫渺难寻。

  燕雀纷争鸿鹄下,牛马奔徙虎狼间。

  白骨萧萧黄河水,广厦重重羽林卫。

  三代凡夫蝼蚁没,九州星野正轮回!

  悲天慕道朝往圣,移山震土复开宗。

  盘空跨海凌霄渡,浮云踏碎见仙容。

  高山下界生流水,谁知天外隐神峰!

  太白酒,伯牙琴,冯谖剑,广陵音。

  日暮沉黯千山雨,秋风萧飒万木云。

  贤达竖子皆埋没,一曲同葬古今人!

  君不见愚公身后一箕土,太行脚下人间路。

  休言大道通千古,几时曾向寒门渡?

  太行山,登云路,布衣身,归何处?

  莫言浊酒穿肠物,一杯一杯且休住!

  看到否?古代诗评家常说“子美乃太白之劲敌也”,而我却想说,张天佑真乃太白之劲敌也!张天佑此诗非乐府旧题,我们按杂言类对比即可。两首皆是直抒胸臆的忧愤之作,如脱缰野马,一任驰骋,又如出海蛟龙,肆意翻腾。全诗不事雕琢,语意转换极为迅速,感情充沛且感慨深沉,完全是以“气”取胜之作。太白之诗,大家太过熟悉,直接借用网上的评论“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这是两诗中太白特色,至于“交织悲愤与抗争的情怀”、“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等,两首诗作都同时符合,无须质疑。由于张天佑在自媒体中表示,此诗为其前半生思想历程之写照,现在一看思想性确实较李诗更为复杂。下面,解一下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李诗主题为饮酒,即借酒消愁,张诗主题为登山,即登山问道;李白因人生短暂,理想抱负无法施展,故借酒消愁,张天佑因人生觉醒,亦深感生命短暂,人世复杂,故攀登高峰,以求看清真相与未来。李诗消沉中有自信,张诗自信中有痛苦,李诗更为热烈,张诗更为冷峻,李诗属于天才埋没,奇情尽显,然风神高绝,终为人间仙人,张诗属于凡夫觉醒,慕天朝圣,立派开宗,然终成战神。李诗豪迈,张诗博大,李白更为潇洒,张天佑更为执着。最后两人同为饮酒,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在看透人生、历史后的放下,是超逸,也是没办法的选择,张天佑“莫言浊酒穿肠物,一杯一杯且休住”是看透人生、历史后的不甘,是担荷与执着,是因他仍旧身处局中。这里可以再次看到二人人格与精神的异同,但都是痛苦的抉择。

  李白之作内容上自不必多说,大家很熟悉,下面从内容上简单讲下张天佑之诗,由于他在诗话中主张诗有多独立成体性和多指向性,即诗歌写完后可以脱离作者独立表现思想内容,每个人只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圆其说即可,故此老朽就放言了:

  唉,张诗说起来颇为复杂,甚至有时候比老杜的都复杂,他曾说自己是象征主义,即有时候话不直说,只做暗示。这首诗是他前半生的思想历程写照,属于虚实结合之作。开篇“君不见太行山兮关外关,万仞崛起向青天。帝王州兮雄图列,九霄雾海下尘烟。”此几句表面为自然风光描写,同时象征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之路及身处的周遭环境。后面“人生终是有穷尽,百岁飘零月又新。少年不惜歌苦夜,千金一掷买良辰。大梦初醉我沉沦,大梦初醒我成尘。登高逐日追薄暮,天道茫茫渺难寻。”是个体生命觉醒的过程:开始与周边之人无异,浪费光阴而不自知,觉醒后发现人生短暂,于是奋起追寻“天道”。“燕雀纷争鸿鹄下,牛马奔徙虎狼间。白骨萧萧黄河水,广厦重重羽林卫。三代凡夫蝼蚁没,九州星野正轮回!”是写登山后看到的情景,简单说就是底层人几代凡夫俗子(燕雀、牛马),无所作为,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互相倾轧,而上层人(鸿鹄、虎狼)仅守着资源不放,“黄河水”即可理解为资源,又可理解为这种情况贯穿了整个华夏历史。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几句体现了阶层固化、内卷和普通人改变命运之艰难。接下来“悲天慕道朝往圣,移山震土复开宗。盘空跨海凌霄渡,浮云踏碎见仙容。高山下界生流水,谁知天外隐神峰!”写的是诗人努力奋斗的过程和结果,他问道求索,开宗立派(张天佑诗歌改革推出正因体,即所谓诗歌的第三阶段),最后“见仙容”应是暗示追上了诗仙李白。可惜世人目光短浅,只能见到下界的流水,却无法辨识这一座高耸天外的 “神峰”。“太白酒,伯牙琴,冯谖剑,广陵音。日暮沉黯千山雨,秋风萧飒万木云。贤达竖子皆埋没,一曲同葬古今人!”这里有好几个典故,“太白酒”很明显,承接上面说自己是太白之才,“伯牙琴”说没有知音,无人可识别其高才,“冯谖(xuan)剑”,是个老典故,即弹剑悲歌,“长铗(剑)归来兮,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以前指食客不受重用,此诗应该是诗人身陷物质生存困境,“广陵音”为嵇康典故,此人被司马氏以不孝为名所害,临刑前当众抚奏一曲《广陵散》,感慨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之后失传。此意为张天佑至今无人赏识,可能受限于物质生活,有不再写诗的可能。当他被埋没后,诗道或将就此失传(他表示过他乃千年后可复见“盛唐之音”之人)。此四个典故,真是婉转曲折,感慨极深,后面“日暮”一联是难得的佳句,乃为情绪上的加重描写,寓情于景,痛彻心扉,上承四个典故,下接“埋没”这一主题,真是一曲“同葬古今”的挽歌。什么是大诗人?就是他或悲或哭的时候,会带着古今众人跟着一起悲一起哭,没有此等功力,作不了大诗人,看一下李白之作是不是也如此?末尾一段“君不见愚公身后一箕土,太行脚下人间路。休言大道通千古,几时曾向寒门渡?太行山,登云路,布衣身,归何处?莫言浊酒穿肠物,一杯一杯且休住!”一方面他像愚公一样缓慢挪着山石,为后人开辟道路(诗歌改革),一方面又似乎印证了愚公耗尽祖孙几代人,人间之路仍旧如此难行的境况。最后,作者向自己提出疑问,到底该身归何处?——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若是放弃写诗,可能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诗歌还只能在虽生犹死的境地里残喘;若是继续写诗,但没有知音,无人认可,自己还要面临生存上的困境,他身为男人必须要解决家人的生存问题。“莫言浊酒穿肠物,一杯一杯且休住!”张天佑饮酒并非为消愁,而是内心痛苦,唯饮此穿肠之物,方可体现其穿心之痛,穿肠之物休住,痛则一直继续,这里隐含他的另一种精神,即“含而不放”,战斗。

  张天佑此诗可以说是古来思想性最为复杂之诗之一,诗中有个体的沉沦与觉醒,有慕道与求索之奋斗,有现实难移之艰,有历史不变之规律,有生存的挣扎与抗争,有不为理解的失望与痛苦,还有开宗立派的自信与勇毅。即写出作为普通凡人艰难改命、挣扎图存的现实境况,又有追求不平凡时,对自己是否为“天选之子”的怀疑与反望(从张天佑的言行判断,他或许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登云路”三个字,是张天佑的诗集名称,既是踏上人生之路、诗人之路,也代表了他的“逐仙”之路,更是追求真相与真理之路。整首诗思想极为复杂深刻,艺术手法炉火纯青,同时诗中表现的问道与求索精神,战斗精神,直面人生而不逃避之精神,正是我们民族诗歌史上所缺乏的(中国诗人大多为叹老悲穷,隐遁逃避),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有积极意义。此诗当为古来稀世之作。

  综上,李张二诗相较,李诗短,胜在情感统一,读起来酣畅淋漓;张诗长,胜在思想深刻,读起来跌宕起伏。当然,李白之诗经过千年传播,自是名气大,张天佑之诗将来如何,只有后人知晓了。

  6、歌行体:论歌行体,李张二人皆有奇情之作,所谓奇情,指超出一般诗人描写的人生、感情范畴,因稀有而奇。如古人常写的送别之情、游子思乡之情、山林幽静之情,无论诗句多优美,也算不上奇情,因写类似题材的太多了。本次李白歌行体选《把酒问月》,未选《月下独酌》,是因这一首在艺术水平上不及《把酒问月》此篇。张天佑之诗暂选《江上独舞》。两诗恰好句数相同,二人之作如下: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江上独舞》——张天佑

  繁星彩云皆抛尽,独留明月对我心。

  我心本是孤明月,何时明月照尘寰!

  尘海茫茫客匆匆,萍水相逢人聚散。

  举酒欲饮众已醉,仰首悲歌问苍天。

  高山流水已作古,天涯何处觅知音?

  若问天涯谁知己,沧海望穿无处寻。

  当年子期绝琴去,至今未闻伯牙音。

  千江一曲肝肠断,天地独余抚琴人!

  又说回上个话题,关于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张天佑此诗“我心本是孤明月,何时明月照尘寰!”有化用前人“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诗句之意,但意思也有明显不同。其诗主题内容也不是靠此句支撑。其实看了李白的第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不是明白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出自此处?但有人质疑过苏轼因化用李白诗句而影响《水调歌头》的艺术水平吗?没有,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为文学平常之事,更因这首词还有其他佳句作为支撑,并且事实情况是,古人对借用及化用前人作品都持包容心态,试问古来哪个文人不化用?所以此类问题后面不再多说。

  之所以某诗为奇情,除了超出正常人的情感范畴外,还因为“它”专一,即通篇专注于某种情感或事物,从头写到尾,无暇他顾,所以为“奇”。这两首与上面《将进酒》和《太行云路歌》的情形返过来了,李白在追着明月一直发问时,多了许多关于人生、历史与自然的哲思,张天佑之作却显得“纯粹”,从头到尾只探求一个问题,知音在何处?诗中最后只剩他和自己的影子。李白之诗显有些跌宕起伏,而张天佑之诗反而显得酣畅淋漓。诗,直接抒情则最为畅快,一旦停下来写景或说理则速度减缓,气也会减弱。直抒胸臆时,气最为连贯,张天佑《太行云路歌》因为要讲思理,较《将进酒》连贯性差些,气有弱处,李白《把酒问月》因为要讲哲思,较《江上独舞》连贯性差些,气亦有弱处。当然这只是二者相较,其他人作品与二者相比自是蝼蚁与游龙之别。诗歌直接抒情时易于纯粹,但也往往流于空虚,即一口气尽,留下的东西不多;写景说理容易显得料足,但也最易让诗变得芜杂,影响诗歌的阅读“口感”,这从上面四首诗中可以找到印证。

  总之,李张歌行体两篇,前者胜于思,后者胜于情,胜负结果与杂言两篇相反,你觉得谁更高?

  7、山水题材:上面李白作为主场讲了好几首,现在讲一下张天佑主场的题材。王国维论词时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诗词同源,道理相同。一首诗一旦形成境界,很难遇到敌手了。张天佑对其山水题材之诗颇为自信,曾多次表示,其有两首在同类题材里并列千古第二,第一虚位以待,一首为《梦登太白山》、一首为《登山》第四首(他真的很爱写登山诗),李白山水诗不少,但往往只有自然描写,没有形成境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都如此,包括“登高壮观天地间”那几句,反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有一定境界,但只有后两句。为避免重复,我们姑且选《渡荆门送别》这首,另外,山水诗派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孟浩然,暂选一首王维著名的登山诗《终南山》作为参照,如下: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梦登太白山》——张天佑

  山高路千转,风过水长流。

  雪藏青天志,云浮万古愁。

  孤峰存夕海,烟雨下神州。

  唯共谪仙饮,还归碧落游。

  《登山》其四——张天佑

  群山壑幽暝,风郁万木声。

  繁星沉永夜,雾色满长空。

  逐日登绝顶,倚天望云城。

  大明天下落,沧海旭中升。

  

 

  某一首诗,一两句形成境界或许容易,但整首形成境界极难,因为它需要把所有影响“境界形成”的个性全部泯灭,整首只表现“共性”。《蒹葭》可勉强算一首,只是内容上有些重复,无明显递进关系。李白的首尾两联、王维的尾联影响了整首境界的形成。张天佑两首诗,写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生三境界,即在迷茫与艰难中苦苦找寻、经受身心折磨后依然无怨无悔地坚持、在濒临绝望中终获所寻之物。不仅如此,张天佑两首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境界,即追寻到所求之物之后的人生选择,即第四重。《梦登太白山》每一联代表登山的不同阶段,起手即远高出常人,气势逐联增加,且一联高过一联,极度难写,最后与太白一同仙游也是必然结局,若不升天实在难以收尾,因其“气”根本收不住。王维之作便收的不好,有点硬着陆。张诗首联即已在山中,千回百转,发现了变与不变之物理;第二联立志攀登白雪之巅,因其上出云端,千古以来少有人能到达,心中遂涌起“万古”愁绪;颈联写终于登上绝顶,诗人高出浮云,抬头只见一片夕照,下望人间,烟雨弥漫。尾联则是诗人得见真相后,携“仙”而去,或者说是选择脱离“苦海”,或者说是选择进入下一层境界,当然,这属于文学上的象征比喻手法。《登山》一首,稍微“人性”化一些。此诗以夜中登山开始,清晨日升后结束。诗人在登上绝顶,看到“大明天下落”这一真相后,转又发现漫天云海随着日光在山巅腾起,即诗人在得到某一真相后,又看到了另一重的迷雾,从而踏入到第二轮的真相找寻之路。

  《梦登太白山》这首应该说真对得起李白!陕西秦岭为中国龙脉,太白山为其主峰,也是最高峰,其象征含义不言而喻,同时又因“太白”两字与谪仙同名,作者为“梦”中登山,非实际登山,这就使得该诗在充满想象空间的同时,又与李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由于张天佑隐去了诗中的个性,使得诗中的意象和境界充满了普遍意义,从而表达的范畴得到了无限延展。这首诗以整体而言,大概传达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字面之意,即登山,第二层象征诗人的文学之路,即攀登文学巅峰,最后追上诗仙李白;第三层象征诗人的人生之路,即在底层中艰难求索,不断攀登,最后挣脱平凡之躯;第四层象征诗人奋力眺望,以求看清社会与时代之真相,这四个层次里,除第二层文学之路外,其余皆有普遍意义。《登山》一诗与此类似,写从夜晚开始登山,白天登上山顶看日出这一过程,同样表现出上述四个层次。但两诗相较,前一首在象征眺望时代之真相方面略为隐晦,后一首在象征攀登文学高峰方面略为隐晦。

  张天佑以卓越的人生追求和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平凡之语言成不平凡之境界,仅在一首诗中即表现出四个层次的追求,同时每个层次又包含四重人生境界,二者相乘,则能以一首诗传达出十几重境界者,古来未之有也。然此等神品,竟能齐头并进,同作两首,更是千古未有!现在大家再看李白和王维之作,虽个别句子有一定境界,但整首诗未能形成完整境界及象征,故与张天佑之诗相比,高下立判。有人举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等名句,然太白之景非不壮美,可惜仍旧止于自然景色描写,无境界之构造。其实非李白与王维之作不神也,奈何张天佑之作乃神中之神。文学艺术就是如此,同样类似的文字,方向角度转一点,就有千里之别。三人有此差异,主要是因为李白、王维一道一佛,皆出世,是放下与遁逃,而张天佑无宗教信仰,作为普通人选择入世,故有执着与求索,并且作为现代人,见识高于古人,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张天佑之作除却上述笔者所评境界之说,即便只当登山诗来看,也是风雄骨劲,格调高绝,兴象风神之处,皆气宇不凡,与李白、王维之作对比亦显高超。

  一些网友,因无法领略两首登山之作的精髓与境界,又为否定张天佑而否定,竟然提出张诗“语言不通、堆砌辞藻、空洞无力”等低级论断,着实可笑。张天佑两首诗作,几乎每联皆是名句,像“孤峰存夕海,烟雨下神州”,只能说是一片神迹,凡登高山之巅者,上观夕阳,下望云海,必有此经验,而只有张天佑可以道出,岂是蝇蝇鼠辈所能体会。

  8、爱情诗: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柳絮诗》——张天佑

  春风结柳絮,飞花落故衣。

  人生何寂寞,谁共我双飞。

  爱情题材诗多为纤细缅渺之作,能传达出心中真情者为上品,两位诗人各选一首小诗,本人看各有所长,一为曲写,一为直写。太白擅为豪放超逸之笔,张天佑擅为雄健神迈之风,然一旦有温婉细柔之处,他人亦不能到也,真是可刚可柔。诗中所思之人不一定为情人,古代对爱情诗其实多有所托,在此不再多言,读者可自行体会。

  9、词:李白生在盛唐,彼时词并未像两宋一样兴盛,相传有两首词为李白所写,一为《忆秦娥》,一为《菩萨蛮》,被称为百代词祖。后世虽怀疑是他人假托李白之名所写,但因年代久远,不好辨别,估且按李白所作处理,本次选《忆秦娥》一首。张天佑词作不多,他主张词为自度体,即自己拟题,句式、字数、押韵根据内容表达而定,本次选《燕云沉·故宫怀古》一词,同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参考,三首词如下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

  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燕云沉·故宫怀古》——张天佑

  北海飘萧千木叶,燕云沉,西风烈。百年望重山,断鸿如雨,残阳墨血。壮士心,沧

  海竭,英雄骨,寒未却。生民泪怨,虎狼贯野。国破谁除强虏,拔剑气吞河岳!

  往梦重回万事歇,江山几度繁华谢。一捆行囊,满目风烟,关山车马阻日夜。一抔

  土,千城阙,长空漫漫,故国飞雪。何时一樽浊酒,笑看人生幻灭!

  以上三首都涉怀古题材,李白之词较短,张天佑之词较长。李白与辛弃疾之词熟悉的人较多,不再赘述。说一下张天佑之词,此作应该是诗人在游览故宫及附近的北海公园或景山时所作,登景山而南望,可俯览故宫全貌。诗人所怀之古,主要背景为一百多年前晚清的风雨危局。上阕用抽象的笔法,写清朝末年面临列强入侵,瓜分豆剥之局面,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作者没有直写任何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京、甲午战争等),而是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性语言,通过亦虚亦实的景象来象征当年的历史,即“燕云沉……寒未却”几句,其中“燕云沉,西风烈”为实景,“百年望重山”由写实过度到写史,“断鸿如雨,残阳墨血”为虚景,再看辛弃疾之词,需掺杂多少典故才能讲明白,是否高下立判?“壮士心,沧海竭,英雄骨,寒未却。生民泪怨,虎狼贯野。国破谁除强虏,拔剑气吞河岳!”这几句有否看到了岳飞和辛弃疾的二人的合体?爱国之情,自不必多言。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曾令多少壮士扼腕叹息!下阕, “往梦重回万事歇,江山几度繁华谢”,诗人由神游回到现实,历史已然沧桑变化,“一捆行囊,满目风烟,关山车马阻日夜”,视角由恢弘的历史转向自身,虽然心中激荡着报国之情,但他又生在和平年代,低头看看自己,一介布衣,平凡之躯,他需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找一个住处,求一口吃,这是多么大的落差!“一抔(pou二声)土,千城阙,长空漫漫,故国飞雪 ”,捧起一把黄土,随风飘散,看看北京林立的高楼,看看故宫空荡的遗址,此时天气寒肃,大雪从天而降,覆盖整个皇城故宫。一切都会成为历史,一切都会化为尘埃,不可一世的清王朝已成为过去,眼前的千城宫阙也会成为过去,如自己这般渺小的个体更会成为过去,只有曾经为国家兴亡奉献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才能得以永存。这一句,是对所有人事历史的凭吊,不可谓不沉痛也。诗人做不到“笑看”,也没有放下,所以最后反问自己“何时一樽浊酒?”。

  纵观张天佑《燕云沉》此词,整体水平高出辛弃疾,直逼苏东坡。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旷达,是放下;张天佑结尾写“何时一樽浊酒,笑看人生幻灭”,是不甘,是执着,否则不会有对自己“何时”的反问。这里再次体现出张天佑的诗词作风、人格精神与前人的异同。古来诗人往往在结尾处“气”短,大多为叹老悲穷,而张天佑往往“气”含而不断,在结尾处反能振起,这便是物以稀为贵,况且对我们的人生又有积极意义。苏东坡在某些时候与太白是同一种精神做派,而张天佑恰恰与他们相反。李白说“人生若大梦,胡为劳其生”,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活得糊涂的人最容易活得潇洒,张天佑说“何时一樽浊酒,笑看人生幻灭”,活得清醒的人反而最容易活得痛苦。

  最后,我们再看李白和张天佑在词上时隔千年的交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太白词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纵观词史,能用八个字道出无尽兴亡之意者,古来未见。然而谁曾料想,时隔千年之后,张天佑将太白关上的“登临之口”再度打开,又随手关上。“长空漫漫,故国飞雪”,真是无限兴亡感慨在其中。若言状故宫之千秋胜景者,此为绝唱。后世之人,若没有太白和张天佑的功力,恐怕很难差足继武。是故张天佑真乃太白之劲敌也!

  好,张天佑与古代诗人作品的初步对比,大家已经看完了,人们总是喜欢崇古,不喜欢尊今,我们对待古人往往宽容,对新生事物大多不愿接受。对王维被安禄山擒作伪臣给以辩解,却不质问为何不直接殉主;对李白让大内总管脱靴、贵妃捧砚赞美为蔑视权贵,却不批评做人不知规矩,以下犯上?更别说还有投靠永王李璘,参与谋反之事,无论初心如何,至少政治眼光短浅吧。而张天佑为自我宣传,打广告之事,与上述事件相比,能算得了什么呢?虽与李白不是同一作风,但张天佑本就能与李杜三分天下,用李白再世之名过分吗?老朽非但觉得不过分,恰恰实至名归!他除了水平高超,诗歌风格独立,与其他诗人融合处又有明显不同外,人格正常而完整,思想健康而积极向上。尤其是诗中展现的问道求索精神与不屈服的战斗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稀缺、最宝贵、最应该被珍视的,那么,张天佑之诗作,谁敢说不算优秀传统文化?当年陈子昂四处投递诗文,皆登门被拒,遭受冷言相讥,不得不做出当众摔千金琴之举,以求诗文受到关注。若古代文人有当今的媒体宣传手段,打广告还不只算是平常之事?估计作出直播表演之类的都不算稀奇。为何对待今天的文人就要严加苛责,无不极尽嘲讽谩骂之能事?有多少人能深究当事人之作品,看出他的初衷和苦衷?殊不知,我们正在集体埋没下一个李白!

  笔者不顾年迈老花之眼,含泪陈述洋洋万言,不仅是因为张天佑乃百年难遇之才,更是希望他的文学理论能推行于世,完成迟迟止步不前的诗歌改革,为中国文化带来全新的气象。大唐曾经错过了杜甫,千年以后,请不要再错过一个李白!

  当然,或许在下只是一厢情愿,受人蛊惑才作此无聊文章。笔者乃无名之辈,年近古稀,家有儿孙,近有同窗,害怕遭受媒体和世人的谩骂指责,甚至人身攻击,也不敢署名,若张天佑的《北海诗话》及诗文最后只是文字垃圾,就请一并将此文丢弃到垃圾桶吧。

  篇末,放一首张天佑在今年超级月亮之夜贴出的诗作——《上接太白临路歌》,同将李白去世前的《临路歌》附上,希让大家看到什么是薪火相传,什么是见证历史。

  《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上接太白临路歌》——张天佑

  大鹏起北海,扶摇动天门。

  长空几万里,举翼振风云。

  不让先贤语,直恸地下魂。

  高山何足畏?仰首笑登临。

  月接太白醉,风开子美春。

  千载谁为主?自有后来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ifefix.cn/art/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