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樯如林,瀛涯万里:沉船出水瓷器呈现千年海上贸易盛景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发展史为主线,精心挑选294余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它相关文物,力求复原我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的繁荣面貌。

 

展览现场

2020年9月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瓷器为主体,通过制度、生产、运输、行销、影响等几部分内容,向观众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我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以及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历史事实。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后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全部294件(套)展品中,国博馆藏文物占比超过95%。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自唐代起,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航海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广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诸多国际性大港相继涌现。唐代中后期,陶瓷器开始作为大规模外销的商品。长沙窑、越窑、邢窑、巩义窑以及广东地区生产的早期外销陶瓷器,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重心由陆地逐步转向海洋,以中国为核心的南海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海上贸易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南宋开始,经济中心逐步南移,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地区为核心的外销瓷产区工艺逐渐成熟,产量急剧增加,主导了这一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中国瓷器由此进入大规模外销的阶段。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瓷器的贸易网络开始向欧美地区延伸。以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外销瓷器,风靡世界,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社会和文化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鉴,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展览现场

此次“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展出的以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南澳I号”、“碗礁I号”等沉船出水瓷器,还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整体面貌和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对外影响。

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展期3个月。(图文提供/国家博物馆 摄影/余冠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ifefix.cn/sf/30.html